体制内教师兼职补课, 本质上是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

体制内教师校外补课,是公平与职业道德的双重考验。 在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,体制内老师拥有稳定的收入和编制福利,如果再通过校外补课牟利,不免让人质疑其职业操守。这就像一场“角...


体制内教师校外补课,是公平与职业道德的双重考验。 在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,体制内老师拥有稳定的收入和编制福利,如果再通过校外补课牟利,不免让人质疑其职业操守。这就像一场“角色切换”,在公职岗位上以教书育人为本,到了校外补课却变成了一种“知识买卖”。这公平吗?对教培行业的体制外老师来说,显然不太公平——人家拼命在市场中求生存,而体制内的老师只需利用身份资源就能轻松招生,这种“权力叠加”,让人不得不有所思考。

有人提出,为什么其他职业可以兼职,体制内老师不行? 医生、律师、工程师都能接私活,为何教师就不能利用课余时间赚点外快?这看起来是个合理的疑问。但我们需要深入想一想,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,他们的岗位不仅仅是工作,更是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教育的公平性。一旦课堂变成半成品,课后补课成了“升级版”,这就把教育变成了“买卖”,而不是公平的知识传授。课堂是公共资源,而不是私有领地,混淆了公私界限,对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伤害。

有观点甚至拿孔子为例,为补课辩护。 说孔子周游列国,靠弟子资助,放在今天也算“补课”,可这样的类比显然不成立。孔子所做的是教育普及和文化传播,他的“教育收费”更多是靠影响力和教学理念而非权力。而现代某些体制内教师利用自己的身份资源办班,就不是单纯的教育了。家长愿意掏钱,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无奈和焦虑,而不是出自自由意愿。教育不应以焦虑为牟利基础。

家长的焦虑和无奈,反映出教育的不平衡。 很多体制内老师开设的补习班,家长不得不让孩子参加。因为不参加的话,家长担心孩子在课堂上可能得不到同样的关注和资源,这是一种隐形的压力和绑架。教育领域一旦沾上私利,就失去了公平性。这种焦虑的本源正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等,而不是补课的需求本身。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更好教育,这本没有错,但不应该以“被动付费”的形式呈现。

解决焦虑的根本不是靠市场化的补课。 有人提议开放补课市场,甚至降低考试难度来缓解焦虑。但这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化。真正的解决之道,是规范体制内教师的行为,让课堂教学更加公平高效。想要参与市场化补课的教师,可以选择辞去编制,用一个纯粹的市场身份去参与竞争。这样既能确保课堂的公正性,也能让市场更加透明。这才是真正对学生、对家长负责的态度。



相关资讯